安徽芜湖产业园区
-
芜湖出口加工区
安徽-芜湖-鸠江区
-
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
安徽-芜湖-鸠江区
-
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
安徽-芜湖
-
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
安徽-芜湖
-
芜湖县湾沚镇园区
安徽-芜湖
-
安徽彩虹工业园
安徽-芜湖-鸠江区
安徽芜湖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安徽芜湖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信息补充中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芜湖市人民政府2024年12月18日(此件公开发布) 芜湖市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双招双引”质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施科创能力、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深化改革、要素优化五大率先突破行动,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到2027年,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场景、科技企业、科创园区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集群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未来产业初具规模,“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科创”“芜湖消费”品牌深入人心。专栏1 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主要指标类 别指 标2023年完成情况2027年预计数高科技科技领军企业数量2家20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1.08件40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6%4%创新型城市排名29位(含直辖市)26位(含直辖市)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7.5%50%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年均增长7%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562家130/700家亩均工业增加值25.5万元/亩(2022年)30万元/亩高效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较“十三五”末)4.4%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幅(较“十三五”末)31.99%35%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81个1140个算力规模占全省15.7%占全省90%新建设高标准厂房360万平方米超600万平方米二、重点任务(一)开展科创能力率先突破行动。1.构建科创“新”体系。强化“市级科技部门+市产业创新中心+科创集团+科创基金+科创园区”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壮势、创新人才集聚、“赤铸之光”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升级、安徽创新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金融赋能、全域创新能力提升等八大工程。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专栏2 芜湖市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名称战略定位市级科技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及省、市委的各项工作要求,拟订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发展、引进国外智力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市产业创新中心研究和拟订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培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创新政策、发展态势等研究,承担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科创集团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成果转化、需求解决、项目落地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统筹全市各大创新园区和市内外创新资源,打造创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市重点领域创新型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推进股权投资与资本招商相结合,吸引更多科创项目和创业团队落户芜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科创资源全面集聚。科创基金围绕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沿链下蛋”,通过股权投资和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团队等在芜开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投促引、以投促产,推动科创资源集聚,加速我市产业能级跃升,助力我市打造科创高地。科创园区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统领,统筹全市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创新园区,链接引育汇聚更多增量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大平台、引领全市创新发展主引擎。专栏3 芜湖市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工作目标科创工程名称工作目标企业创新主体壮势工程全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投资孵化。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企业创新“211”格局,即培育20家科技领军企业,布局10个产业创新研究院、10个创新联合体。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和引育机制,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招引人才。修订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办法,实现“评投助”一体推进。完善产才融合机制,支持在芜高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制班。“赤铸之光”科技攻关工程改革重大科研项目形成和实施机制,建立以企业为承担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的管理体制。支持企业参与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平台升级工程强化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引、高校院所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联合体,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芜湖布局。推动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推动高校院所赋能企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定向转化。安徽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起点建设安徽创新中心,努力打造集聚创新人才、培育科创企业、孵化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提升园区运营专业化水平,争取省、市共建安徽创新中心。对标科大硅谷,加大安徽创新中心政策扶持力度,链接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搭建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常态化对接平台,打造“需求发布日”“双创汇”“科技畅聊会”等品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对接,力争转化省内外科技成果10000项以上。科技金融赋能工程优化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组建科创湾基金。构建“政府+园区+担保+银行”四方协同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最大限度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和社会资本力量。全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载体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创新能力锻长补短,推动全域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一区一业”“一区一园”“一区一基金”“一区一批合作院校”“一区一服务平台”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2.构建科创“新”载体。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统领,推动全市创新资源汇聚,高标准布局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科创园区。面向全球招募科创湾建设合伙人,依法依规支持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科创湾分支机构、子公司等创新主体。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科创湾发展基金,面向优质科技成果、高科技项目和科创型企业“投早投小投未来”。到2027年,“鸠兹科创湾”品牌全面打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每年引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创型企业超2000家,集聚各类人才超10000人,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在区域创新版图的优势地位有效巩固,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专栏4 “鸠兹科创湾”建设目标名称发展布局发展目标鸠兹科创湾核心起步区以鸠江区、镜湖区、经开区、高新区为主体,依托梦溪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园、凤鸣研创中心、南站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先期规划建设总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的核心起步区。率先集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公共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建设一套可复制的科创运营体系,打造一支具有科创运营服务能力的专业团队,形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创要素聚势赋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示范引领效应。矩阵发展区以三山经开区、无为市、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等投资建设的创新园区,按照“成熟一个、加盟一个”原则,打造矩阵发展区。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谋划布局高品质创新园区加盟矩阵发展区,融入“科创湾”创新矩阵。联动发展区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强与“科大硅谷”、城西科创大走廊、张江科学城等科创园区联动发展。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建设,支持国内外城市在芜建设研发创新“反向飞地”,加速构建创新资源联动发展格局。3.研发前沿“新”技术。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图谱,推进“赤铸之光”科技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机制,组织实施产业链颠覆性和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薄弱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开源体系建设,推动国产化替代产品研发及应用。到2027年,实施30个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每年滚动实施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2个以上。4.建设高能级“新”平台。融入“科大硅谷”、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芜落地转化,谋划一批重大平台、工程纳入支持范围。优化市级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考核评价模式,支持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仪器设备入股,与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化项目。加快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建设。常态化举办驻芜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对接会。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省产业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5.落地转化“新”成果。推动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资源转化,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分市场建设。谋划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赛事和行业展会,依托赛事展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需求发布对接。加强与科大商学院、科大硅谷、英国杰青会等机构合作,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安徽创新中心等平台媒介作用,链接更多海内外创新资源,引进重点产业链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在芜转化。到2027年,当年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6.开放应用“新”场景。推进低空智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城市数字底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场景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打造场景创新应用示范新高地。每年新发布场景应用不少于120项,开展场景应用对接推广活动不少于12场,建设示范性场景不少于10个,争取省级标杆示范场景不少于2个。(二)开展优势产业率先突破行动。7.激发智能制造“新”动能。依托各类工业互联网推广服务平台,加快数字业态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体系化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型技术改造。到2027年,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0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超180个,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6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超20家。专栏5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任务清单任务名称基本内容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聚焦行业龙头企业,突出以“智改数转网联”为导向的新型技术改造,综合利用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大模型等新技术,推进“哑”设备改造、智能装备部署、全流程数字化改造、绿色化改造、老旧设备更新等5类重点工作,建设一批行业标杆水平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行业内可复制推广的新型技术改造示范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产业链,突出以“协同、共享、带动”为导向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技术改造,发挥链主企业对配套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链协同技术改造、智慧供应链升级、绿色供应链建设、解决方案复制推广等4类重点工作,形成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协同推广新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化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产业集群,突出以“规模转型、基础支撑”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批量技术改造,推进重点工业园区规模化改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3个重点工作,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化推广新路径。8.推动新兴产业“新”融合。发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资源禀赋,加快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到2027年,形成1个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4个千亿级的智能家电、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争创1—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栏6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工作产业领域重点工作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之城,建设世界著名汽车城。高标准打造汽车领域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聚集的“汽车奥斯汀”。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推动整车企业新能源化转型,支持整车企业跨界合作,拓宽新能源汽车产品序列。支持企业在飞行汽车、固态电池等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和产业化探索。构建汽车电子、芯片等智能化零部件体系。加快龙头企业上市和全球产能布局,开拓中亚、欧盟等海外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落地,支持与整机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西电芜湖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聚焦化合物半导体及功率器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开发新一代IGBT、SiC-MOSFET产品。支持企业聚焦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发柔性电子显示材料及器件、车载显示器件、微米级光电及传感器件等新技术新产品。发挥“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资源优势,加快布局各类算力供给,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一体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大模型等大数据核心产业。加强与高能级智库合作,建设“产业赋能+产业基金+产业峰会+品牌打造”为核心的产业科创中心。机器人全面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整机研制、服务机器人整机研发、特种机器人场景开放和人形机器人前瞻布局。提升主控芯片、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实施机器人通用底座研发攻关。深入推动机器人智能化战略,推动机器人产业垂直大模型训练,搭建机器人产业中试基地和云平台数据中心。低空经济支持设立低空经济研究院,攻克精准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飞行、智能集群作业等核心技术,加强总体、系统、软件、元器件、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低空智联”项目,加快推进5G通信、北斗定位导航、ADS-B基站等天地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促进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在无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产品研制、场景构建、示范运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人工智能系统布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全面布局“AI+”产业,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实施“AI+汽车”“AI+机器人”“AI+低空经济”“AI+智能制造”“AI+大消费”“AI+生物医药”等行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9.抢占未来产业“新”机遇。坚持“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全面发力,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重点引育一批高成长性、高话语权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创型企业,打造若干高能级平台,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到2027年,引育一批具有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培育形成3—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创2个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培育链条、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专栏7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工作产业领域重点工作未来制造围绕智能制造、激光制造等方面,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高技术船舶、工业级3D打印等细分领域,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模式,推动工业元宇宙发展。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推广平台,基于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布局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发挥在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等领域技术优势,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基于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优势,突破人形机器人“肢体”技术,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围绕人形机器人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功能、性能、安全性以及用户需求,研究在各种需求下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构成,充分结合已有产业资源禀赋,协同攻关多源感知融合等关键共性技术。未来能源围绕氢能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场景示范等方面,支持企业加强与合肥、六安、铜陵、马鞍山等地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协同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示范应用,争创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快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支持船舶、重卡等领域整机企业与矿山开采、港口码头等应用端企业合作,开展氢能示范应用。依托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制氢设备、储氢设备、加氢站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整车、设备检测等,建设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未来信息围绕下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开放以及产业融通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发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丰富的算力资源优势,推进量子通信网络、卫星通信、未来网络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动量子产业发展,加速量子加密技术产业化应用,布局量子通信、量子金融等发展方向。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等深度赋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未来健康围绕“数字脑医疗、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疾病新药研发、脑健康医疗服务”等4个方向,聚焦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救治和康养服务,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开发应用场景作用,招引重大项目、搭建高能级平台,促进产业创新资源转化,推动脑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未来材料围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增材制造、超导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领域,支持企业拓展业务板块,提升产业链研究开发、放大试验、产品试制、工艺流程验证、性能及质量检测、工程化能力。谋划设立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依托现有技术优势以及水泥行业工业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团队和科技企业引育。(三)开展绿色转型率先突破行动。10.建设新型能源系统。制定新型储能布点规划,多元化发展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丰富应用场景类型,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加快长江LNG接收站、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厂等项目建设,支撑区域能源保供能力。提升虚拟电厂能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负荷资源与电网融合互动,提升电网调峰保供能力。依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等领域加快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到2027年,光伏、风电累计装机量达350万千瓦以上。11.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储能设备及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依托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新型二氧化碳储能等领域技术储备,推动电解液、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到2027年,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引进培育1-2家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领军企业。12.推进新型绿色减碳。推动“新三样”头部企业建设零碳产业示范园区,参与国内全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聚焦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等领域,探索建立碳足迹追踪及碳资产开发数字化平台、回收转运网络和废弃物分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出制造业集约循环发展,健全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广“绿创贷”“环保贷”等特色产品,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发行绿色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建设绿色金融板块线上平台。对列入国家品目清单的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机制。(四)开展深化改革率先突破行动。13.重构财政扶持产业政策体系。推进财政零基预算改革,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短板,找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点,优化财政扶持产业科技发展方式,提升政策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实施“赛马”激励机制,促进财政资金更多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势企业,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扩大“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政策覆盖面,推动更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14.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互认机制,简化搬迁来芜高新技术企业落地程序。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建立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行业规律相适应的对外投资容错机制。在权限范围内探索授权龙头和链主企业自主开展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从高校院所遴选“科技副区(县、市)长”“科技副总”,帮助企业挖掘技术需求、促进成果转化。15.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企业新模式,打造为企服务“一站式”平台。常态化对标长三角城市和全国标杆城市经验做法,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国家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营商环境评价。整合律师、公证、仲裁等力量,建立“十大新兴产业法律服务团”,夯实产业发展法治保障。申报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新兴产业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全面推进“综合查一次”工作。16.助力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强化与高能级投资机构全方位合作,借助投行资源推动优势产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依托自贸区建设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关系协定(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创新服务体系。推动“跨境电商+新三样”出口新模式,加快企业海外仓布局,完善海外服务网络体系。完善智慧口岸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推进“先放后检”“两步申报”等改革措施。加快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建设,推动中欧班列在芜首发。依托自贸区拓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和航空保税维修、生物医药保税研发等“保税”新业态。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每年组织企业抱团出海200家次以上。17.推动国有企业赋能新兴产业。引导国资国企优化投资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集群、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以组建基金、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国有资本以股权投资形式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提升国企融资能力,以优化资产结构、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发展空间。推动国企在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研究,建设中试验证中心、场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探索数据资本化路径,推动数据授权运营,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五)开展要素优化率先突破行动。18.加快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以数据要素创新发展为核心,探索构建自由、开放的数据创新环境,推进数据资源登记、数据资产入表,推动数据资源交易,建设数据要素创新示范区。聚焦医疗、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打造“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及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赋能产业,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集群,促进数据价值有效释放,赋能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到2027年,集聚超100家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争创全国数据要素发展示范区。19.优化人才要素引育机制。深入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依托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探索搭建国际人才交流招聘平台。到2027年,每年新招引大学生12万名以上,新增招引领军人才900人,高端人才7500人,高层次人才团队360个。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推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在芜高校与重点企业共建应用型高峰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支持全国“双一流”高校优势学科专业与重点企业联合开办冠名班、订单班。20.创新资本要素供给方式。优化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将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范围;提高担保决策效率,简化审核手续,做到“见贷即保”,提高代偿容忍度,探索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风险共担的创新模式。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持续完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推广“海外子公司纯信用融资+”新模式,推动境内外金融机构授信准入和贷后管理机制创新。建立知识产权市场价格评估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专利商标保险等金融服务。到2027年,每年新增直接融资250亿元以上,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超2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形成基金规模超1300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超36家。21.提高土地要素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围绕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增加用地有效供给。紧抓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契机,推动低效工业片区土地整治。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调查和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激励。到2027年,新增发放“亩均英雄贷”超过1000亿元,新建设高标准厂房超过600万平方米,处置工业低效土地不少于3.2万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定期召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重要工作落实。(二)加强政策统筹。全面优化整合政策体系,统筹产业、科创、人才、金融等政策工具,强化政策工具协调、引导作用,放大组合效应。探索建立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专业机构负责执行、第三方独立评估的政策实施机制。统筹财政、国有平台、基金等多渠道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提高要素保障精准性,推动人才、数据、金融、土地等要素向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三)加强专业指导。发挥市内外知名企业家、高校院所学者、行业协会专家等智力资源优势,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路径、产业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决策参考,以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成立新质生产力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行动方案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四)完善评价激励。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年度综合评价,探索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颠覆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典型案例宣传和示范推广,营造全社会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的浓厚氛围。(五)建立容错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支持大胆探索、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中因先行先试,或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或为推动发展而出现过失、或政策界限不明确、或政策调整影响,未达到预期效果,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且个人和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以及未与其他单位和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按规定可以给予容错。
安徽芜湖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宣州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办法的通知
2025-01-02
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镜湖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2024-11-20
南陵县司法局关于将南陵县企业普法馆作为全县企业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场所的通知
2024-10-09
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镜湖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4-07-23
繁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规范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4-06-03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