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产业园区

安徽铜陵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安徽铜陵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2020年铜陵市美丽乡村特色自然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政策
发布部门: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2日 有效性:有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我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依托我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山水兼备的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自然村,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和产业发展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致富。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凸显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乡村的互通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铜陵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把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坚持农民有需求、政府就推动,农民愿意干、政府再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农民被动参与,形成党委政府推动、群众共建共享的局面,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乡村建设发展特点,科学编制特色自然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乡村特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展现田园风貌和弘扬传统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确保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立足现阶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合理确定建设任务,科学有序开展建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打造一批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特色自然村。——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提升。坚持循序渐进,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提升建设水平。三、主要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2020年全市共建设特色自然村12个,其中:枞阳县4个、义安区8个。四、重点工作(一)认真编好建设规划。市、县(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特色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坚持开门编规划,在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规划切实可行、有序实施。一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每类村庄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要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目标,构建村村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三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慎砍树、禁挖山、不填塘、少拆房,防止“千村一面”。(二)落实十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特色自然村建设。垃圾处理。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方式收运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等适当方式,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技术就近处理。安全饮水工程。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打造“安全、卫生、清洁、便利”的用水环境,扩大农村自来水使用覆盖面。卫生改厕。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或改造步伐,消除农村露天粪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梳理规范电力、通信等各种线路杆线,有序堆放杂物,实现村庄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道路畅通。结合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以多种方式实现村内主干道硬化,满足出行要求。污水处理。以分散处理为主,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采用整体式粪池、三格式粪池等简易处理技术,就地生态治理。有条件和实际需求的地方,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工艺可靠的无动力、微动力处理技术进行集中处理,靠近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系统的村庄可接入城镇系统集中处理。沟塘清淤。整治疏浚河道沟塘,加强桥涵配套,实现水系畅通、水体清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简易适用的要求,鼓励职能部门完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改造或建设农村便民示范社区。村庄绿化。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慎用草坪,倡导自然式种植,推广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提升村庄生态环境。村庄亮化。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区域,利用院墙、已有线杆等多种方式安装简易路灯,进行适度亮化。(三)规范建设管理。健全特色自然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美丽乡村建设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编制、审核、资金管理、督促检查等。项目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受益人口、自然条件等因素,严禁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式的形象工程,不搞资金保障不足、可能形成“半拉子”工程。项目的实施要严格按照批复执行,履行招投标程序,确需变动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切勿擅自变更项目。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实施“跟踪问效”,强化阳光操作,对特色自然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全面公开公示,严格项目资金全程监管,对擅自变更项目和随意提高项目建设标准的并因此造成村级负债的,县区要严肃问责。(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民事、民议、民决、民管,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要及时公开“两图一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把群众参与、认同、满意作为基本要求,项目干什么、怎么干要先通过农民群众民主议事,建设资金预算决算实行公开公示,项目实施实行民主管理,建设管护实行民主协商,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杜绝不组织农民议事,自作主张、大包大揽、自定项目等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发生。(五)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思想教育、文体活动,挖掘乡村文化元素,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开展家训家风进村居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收集整理农村优良家训家风及背后的故事;甄选在农村有良好影响的家训家风,在农村“文化墙”进行展示;组织村民围绕家训家风主题开展民间讨论和互动信息;进一步弘扬优良家风、文明乡风、乡贤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将特色自然村建设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摆上全局工作重要位置,逐级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建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部门,有力有序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一是落实建设奖补资金。市、县(区)财政按照1:1比例安排建设奖补资金,其中市级最高奖补200万元/村;原则上,市、县(区)财政奖补资金总规模不低于400万元/村。二是严格拨付程序。完成建设项目编制和立项批复,县、区先预拨50%资金,再向市农业农村、财政部门申请市级补助资金拨付(需附县、区拨付凭证);市农业农村局对相关情况及资料审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市财政拨付100万元/每村。项目建成、市级验收,经审计确认后,县、区拨付剩余50%资金,再向市农业农村、财政部门申请市级补助资金拨付(需附县、区拨付凭证及审计资料);市农业农村局对相关情况及资料审查核实签署意见后,市财政拨付市级剩余50%补助资金。(三)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和培养广大农村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增强文明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对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四)健全考核机制。坚持将特色自然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市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责,构建一套有部署、有督查、有奖惩的工作机制。坚持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推动督查调度常态化、制度化,强化问题整改,提升建设成效。附件 特色自然村名单(12个) 枞阳县4个:麒麟镇岱鳌行政村岱鳌特色自然村钱铺镇井边行政村凤凰特色自然村官埠桥镇岱冲行政村花径岱冲特色自然村枞阳镇郭桥行政村郭桥特色自然村 义安区8个:顺安镇凤凰山村宝山陶特色自然村钟鸣镇水村村狮凤形、旧屋陈特色自然村天门镇龙山村梅园特色自然村东联镇西埂村东夏特色自然村西联镇官上村唐家拐特色自然村西联镇钱湾村上拐特色自然村老洲乡民主村幸福特色自然村老洲乡成德村洲尾特色自然村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